1. 空气分离技术概述
在工业领域,空气分离技术通常处于次要地位,直到纯度或压力达到关键要求时才会被启用。空气分离装置(ASU)吸入普通空气,去除水和二氧化碳,然后经过板翅式换热器的分级冷却,将气流降至低温,以便根据挥发性分离各组分。
从此,各种气体的应用场景开始分化。氧气用于钢铁和有色金属精炼中的燃烧和可控氧化。氮气是保护和吹扫的主力军,它能防止敏感的合成工艺和半导体制造步骤偏离规格。氩气则是一种特殊气体:虽然含量极低,但在精密焊接和增材冶金中至关重要,因为它能保护表面免受热负荷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渐进式改进——例如提高压缩效率、优化塔内结构、加强控制——降低了单位能耗,并使运行更加稳定。最终打造出一台所需人工干预更少、产品质量更稳定的设备。
实际上,空分装置的配置一直在不断发展。工程师们引入了高效的板翅式换热器、紧凑型压缩机和集成控制系统,使装置能够更稳定地运行,并降低能耗。与过去的大型装置相比,这些系统现在能耗更低,所需的人工干预也更少——这得益于数字化监控和改进的热力学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进步使空分装置从一项辅助性公用设施发展成为全球工业和能源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空气分离装置的分类
2.1 工艺类别:低温工艺与非低温工艺
空气分离技术有多种工程形式,每种形式都旨在满足气体纯度、生产率和工作压力方面的特定目标。多年来,低温系统和非低温系统在气体生产领域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道路。低温装置不断朝着更大产能和更高纯度的方向发展,成为可靠性至关重要的领域的标准配置。而非低温装置则走了相反的道路,专注于降低能耗、快速启动和简便的现场操作,以满足小型或分散用户的需求。
2.2 低温空分装置
低温空气分离装置仍然是高端空气分离技术的代表。它们专为连续运行而设计,可提供纯度超过 99.999% 的氧气和氮气——这是钢铁精炼厂、石油化工厂和现代发电厂的必备标准。该工艺需要大量电力,但其久经考验的稳定性和热力学效率使其成为大规模气体生产的首选方案。在蒸馏塔内,回收的冷能和精确控制的回流有助于维持温度平衡,从而实现长时间连续运行,同时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3 非低温空分装置
在许多工厂中,非低温系统——例如变压吸附 (PSA)、真空变压吸附 (VPSA) 和膜分离装置——填补了需要稳定的现场气源但不需要超高纯度气体的空白。这些装置的设计以便捷性而非复杂性为导向,能够生产纯度在 95% 至 99% 范围内的氧气或氮气。这些装置启动迅速,占用空间极小,因此常被玻璃制造商、食品包装商和小型化工生产商选择,他们希望获得可靠的气体供应,而无需承担低温制冷的负担。效率和纯度之间的权衡决定了它们的价值:它们更注重自主性和响应速度,而非绝对产量。

2.4 压缩配置
现代空分装置 (ASU) 的配置也因压缩方式而异。内部压缩装置直接以工艺压力输送液氧或液氮,从而降低下游能源成本。相比之下,外部压缩系统则优先考虑满足多用户需求的灵活性。这种多样性使得工程师在选择设备时,不仅可以考虑容量,还可以考虑集成度、能效以及需要支持的特定气体网络。
3. 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3.1 效率和自动化
空气分离装置的发展与工业进步的大方向一致——受到降低能耗、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减少环境足迹的需求驱动。通过设计上的逐步改进,例如采用更高效的膨胀机、先进的压缩机和更优化的塔内部件,与二十年前安装的装置相比,单位能耗已降低超过三分之一。如今,自动化已成为日常运行的标配。现代控制平台能够实时跟踪塔平衡、能量回收和纯度,通常无需操作员持续在场。
3.2 数字化和模块化
在大多数新建的空分装置中,数字化控制从一开始就被纳入设计之中。操作人员现在依靠预测工具和传感器反馈来捕捉压力或温度的微小变化,从而在它们影响输出之前进行干预。在大型工厂中,控制系统将压缩机、冷箱和储罐连接成一个单一回路,该回路能够根据工况变化自动平衡功率。较小的模块化装置也遵循相同的理念,但规模更小。
实际上,大多数模块化空分装置在运抵现场之前就已经完成设计和调试。设备到达后,安装过程几乎成了例行公事——接上几条管线,运行检查程序,然后让控制系统接管运行。首次启动通常也很顺利;工作人员花在等待读数稳定上的时间比花在故障排除上的时间更多。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现场人员经常提到,与以往的设备相比,现在的启动工作变得多么轻松。

3.3 迈向集成和智能系统
展望未来,空气分离仍将是清洁工业流程的核心。随着能源系统向低排放方向转型,对可靠氧气和氮气的需求持续增长。新建工厂已开始将低温装置与变压吸附 (PSA) 或膜分离技术相结合,并利用数字控制来微调输出,回收以往被浪费的冷能。空气分离装置正逐步从辅助设备转变为生产链中更智能、更灵活的环节。最初作为辅助设备的装置,如今正稳步发展成为将制造、能源和环境绩效整合到一个统一工程系统中的智能基础设施。
 
				




